人造国际语,背单词仍是挥不去的痛

国际语不成功的关键原因是什么?

Posted by Henri Jambo on December 15, 2018

国际通用语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,许多人出于对迄今为止仍然是最成功的人工语言——世界语(Esperanto)的种种不满意,自立门户,自行造语。或改造,或自创,方案繁多。

造语离不开其铁三角:语音、语法、词汇。(唔,还有造字符……)

通过不计其数方案的探索,应该说对语音、语法的看法已经大体趋同。

语音方面,多数原则达成一致。例如,一字一音的原则如果不要求刻板执行的话,大家都是认可的。元音嘛基本上就是aoeiu五元组,辅音嘛大部分跟英语一样,发音嘛就基本按简单清晰、分隔度大、对比度大的原则来,比如倾向于送气不送气对立而不是清浊对立。

语法方面(包括词法),方向上也基本达成一致。比如简化性、数、位的变化,减少语序的自由性,等等。如果把中文的“了”、“过”等也看成是后缀的话,大家在“分析还是曲折”的问题上争议其实也并不那么大。

唯有词汇,即取词(或造词)的方法,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。很难达成一致。 分歧大说明问题大。

在电影《Downsizing》中,女主人公——一个住在贫民窟的来自越南的偷渡客——操着“流利”的但语法混乱、常常没有谓语的英语,把男主人公指使得团团转,还赢得了他的爱情。你可以注意到她的词汇量是不错的,所以日常沟通甚至感情交流都没有问题。

词汇是核心。

“You doctor?”,谁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。

然而,人工语言最有待解决的问题,恰恰是词汇的问题。

词汇的难点是什么?

记忆力与遗忘曲线!

如果是完全与母语无关的外语,每天花20分钟到30分钟学习和复习,每天新增10~15个单词的话,大概500~1000个单词可以很快记住[1]。再多,在边际效应的作用下记忆力就迅速下降了,并且还会混淆。

记住了也还会慢慢遗忘。若是在国外呆久了,连母语都会慢慢地变得不熟练。

作为人造语言,我们的目标是不超过150小时的学习时间基本掌握该语言。如果有500~1000个单词,如果每天花20分钟到30分钟来学习,一年正好!如果每天花6小时到8小时来学习,一个月正好!

这就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,为什么很多人造语言方案都有意无意地“宣称”把基本词汇量控制在500到1000个左右,虽然不一定是真的[2]。但即使稍微再多一些,问题似乎也不大。就算要背两三千个单词,应该也还行吧?

去年年底不太忙,于是自学了一门著名的人工语言。真的很简单,两三个小时就算基本掌握了读音、语法、词法。然后花点儿时间把代词、介词、连词、数词好好学了一下,最基本的动词学几个,就可以借助词典读一些简单的文字,甚至可以写些简单的句子跟学友交流了。 哈哈,人工语言,简单!就是好!

然后就是要背单词。学什么语言都要过这个坎儿啊。

三个月,每天花将近一个小时,在Memrise上背了600多个单词和短语(我比较笨,没办法)。嗯,总算基本上都记住了!跟学友交流更容易了。真好!

接下来半年,有事忙别的去了。其间只是时不时地稍微看一下。

半年后检验,能记住的不到100个!武功全废!

这就是人工语言最尴尬的地方——没有实际环境(除非你专门做这个事),学了很快就忘,然后即使偶尔有机会使用,对不起,用不起来了。

但是,语音和语法我没忘。

忘的是单词。

可能这就是我这种没有外语天资的人背单词的困境。

我的英语也是这样。学了几十年,也一直在胡乱地用,到了七八千的词汇量就再也上不去。而每次下决心背单词,不管用什么工具——买本单词书,还是某种特殊的方法,或者百词斩之类的——总是背千把新单词就背不下去了。

然后过一段时间再去检验,又忘记了十之八九。能记住的,都是那些接下来碰巧用到过几次的,为数不多。所以我的词汇量就永远是这样的心电图:__/\_/\_/\__,证明我还活着。每当看到那些“词汇量过万的狠招”之类的文章,我的内心是崩溃的。

只能说,不用(无用),词汇就无法增长。关键是使用频度,笨蛋!

但人工语言的窘境恰恰就是无用。无用,人少;人少,无用。死循环。因此,人工语言必须要有更为严格的“容易记、不易忘”的标准。我觉得这个标准差不多应该是这样的:

  • 100个以内的常用词,随便造。这个体量的词汇再笨的人死记硬背也是没问题的。
  • 100个以上的基本词,不仅要看几遍就能记住,而关键是一旦通过几天到十来天的验证仍然是记住的情况下,就能做到半年到一年内即使不接触也不会忘掉多少,即使不算熟悉,想一想也要能大体想起来。
  • 基本词汇不超过3000(包括词根词缀),复合词要能够通过它们比较直接的得到结果,不能绕太多。比如像“football=foot+ball=足+球=足球”那样直接了当最好,“standard=stand+(h)ard=站得稳=军旗,标准”稍微绕一下也可以,但像“edifice=edi+fice=燃烧+制作=火炉=居住地=大厦”就绕得太远了,实在不好记。

如此这般,才能保证即使很低频度使用,但下一次你有机会用到的时候,还勉强能用,还能增长,内心才不会有那种忘得一干二净的绝望。要知道那种绝望的次数多了,下一步必然就是放弃。来来回回,进进出出,社群难以扩大。

怎样的词汇设计,才能做到“容易记、不易忘”呢?

少,是一个方向,是多数人工语言的做法,首先追求“容易记”。然而就算一两千的词汇,在很少使用、纯凭记忆的情况下,仍然是很大的挑战。而想再少一些也是基本不可能,因为太少的话,复合词就要害死人了,或者句子就太长了[3]。比如“枫树”、“蟋蟀”、“菊花”这种级别的词,你是要放进基本词汇呢,还是复合词汇呢?这种频度的词如果都放进基本词汇,一两千肯定搞不定,五百八百想都别想了。如果放进复合词汇,要怎么放?“秋天红的树”?“晚上叫的虫”?“由很多花瓣排成一圈的小小的花”?(大大的是向日葵^_^)

逻辑,是另一个方向,或趣向,也许能做到“不易忘”。就像圆周率3.14159不好背,但“山巅一寺一壶酒,尔乐苦煞我……” 则可以让你轻易背到二十多位,因为它含有你熟知且有逻辑的东西。然而,高度逻辑化的构词法,支持者似乎并不多[4]。所有的复合词汇其实都是一种逻辑词汇,这个大家都是愿意接受的;但如果基本词汇也“讲逻辑”,大家反而害怕了。这可能有点儿像法语里面数数数到70就要开始做算数题了一样,比较讨厌。

还有什么方法?

做到“易记不忘”还有一个根本的难题是:东西方人的语言背景差异极大,因此对“易记不忘”的标准完全不一样。

假若你要造“美丽”一词,你用bela也好,bele也好,bell也好,对西方人来说,都觉得好记。但中国人觉得不好记啊,没有逻辑啊,几个几十个还好,一旦有几百几千这样的词,就要很花功夫了,就变成一门功课了——而且是一门基本没有实用价值的功课喔。好玩的东西要轻松,变成负担就不好玩了。

反过来,你若要将就中国人,就算中国人都同意使用拉丁字母好咧,叫meili也好,meli也好,mely也好,这下西方人变成了丈二和尚。 绝望吧?是不是无解了啊?[5]

姑且把这叫做“造词困境”吧。无关乎文化中立,只关乎是否能做到让东西方大多数人都可以在低频使用的情况下“易记不忘”。

只有解决了“造词困境”,做到所有人都“易记不忘”,才能让“无用的人造国际语”的使用者慢慢多起来,然后慢慢变得有用起来,最终形成正循环。

这就是星球语要做的事情!


注:

  1.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使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推算,看看每天记10~15个单词的话,300天能记住多少个单词。
  2. 例如,世界语开始时只有900词根,但现在实际上也有2000到3000个常用词根。简语有1000到2000基本词汇。格罗沙语有1000左右的词根。看起来通常情况下底线至少是1000。
  3. 据说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可以归结为62个单词。若如此,那背单词就绝对不是问题了。但那就意味着“我要吃饭”这句话可能需要四五句话,几十个单词才能勉强说清楚。道本语做到只有118个单词,非常了不起,不过基本也就只能表达“我要吃饭”、“他住城里”这一类最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,而颜色都得自己“调”,数字都得自己“算”,基本上又走到“逻辑派”了,而且还是要极具想象力的“逻辑”。地球村语只有400来个根词,但大量常用词汇也需要靠充满想象力的逻辑思维来派生,与道本语有同工异曲之妙。
  4. 可以到知乎“国际语”专栏中了解一下Sogo实验语的情况。Sogo相当于只有二三十个“基础单词”——即字母,每个字母都有含义,由这些字母的含义经由逻辑构成“复合词汇”。
  5. 逻辑语和地球村语似乎有意融入汉语元素,不过这并不是它们的核心追求。由于缺乏较为严格的引入规则,反向推导很困难,所以事实上对单词记忆的帮助也有很限,只能是偶尔遇到了便有一种亲切感:啊,这个词跟中文有点儿像。另外,大同语也考虑了一些中文的音素,但显然也未把重点放在“易记不忘”的词汇方面。